從故事、文章、笑話裡啟發人生智慧 |
||||||||
一個人最大的修養是:知人不評人! |
||||||||
|
輕易論斷他人,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,很多時候都化成了傷害對方的利劍。 別人沒車沒房,你說因為他窮;別人作息規律,生活簡單,你說人家單調乏味,毫無情趣。 知人識人,已經很難,然而更難的是,在知人之後管住自己的嘴,不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論、干涉。 很多事情,壞就壞在七嘴八舌... 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 不少人深受其害! 《詩經》裡面講:「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」 父母不免要干涉晚輩的生活,這已經夠讓人頭疼了。 但更讓人頭疼的是陌生人的七嘴八舌。 阮玲玉之死已經夠人哀痛莫名。 隨便評價他人帶來的風氣到今日都沒止息。 舒淇和黎明的愛情就是最好的例子。 舒淇和黎明的愛情就受過這樣的折磨。 本來兩人相處得好好的,但舒淇拍過色情片,粉絲們紛紛指責她配不上純如白紙的黎明,連黎爸爸都跳出來說:「這樣的兒媳我們不能要。」 你沒經歷過他的生活,憑什麼妄加評斷他人! 法庭的判決有根有據,即使懲罰也有具體的做法,懲罰完了也就完了。 但愛評論是非的人,總將人置於虛構的道德法庭之上,這種折磨無日無之,曠日持久,是最煎熬的折磨。 你沒經歷過他的生活,憑什麼妄加評斷他人。 得知了對方的一點信息,無論認不認識,總要以自己的背景出發以己度人,這對於我們似乎是很自然的事。 有的人,一生都在批評比較,就連對方死了也不放過… 魯迅在《論人言可畏》裡挑明:「有的想:我雖然沒有阮玲玉那麼漂亮,卻比她正經」;「有的想:我雖然不及阮玲玉有本領,卻比她出身」;連自殺了之後,也還可以給人想: 「我雖然沒有阮玲玉的技藝,卻比她有勇氣,因為我沒有自殺。」 說到底,這是一種無聊的「虛榮心」在作祟... 看著別人不如意,自己就當是過得很如意了。 但我們都不可能深入到別人的心裡,窺探他到底為什麼活成這樣。 而我們得出的評價,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當事人,其實都無多大益處。 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。 時代喧囂,充滿浮華,我們連保持沉默都顯得艱難。 青年作家蔣方舟描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:某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引發了爭議,有記者打電話問她對此的看法。 蔣方舟說沒讀過對方的詩歌,於是記者馬上給她念了一首,接著再問她的意見。 蔣方舟無奈地說:「僅憑一首詩,我不知道該怎麼看。」 其實,人與人的相處,需要時間的「理解」。 《論語》裡有句話:「如得其情,則哀矜而勿喜。」 在他人的身上,我們看到的是自己。 生活如此艱難,有些事情不需要拆穿。 不拆穿,免得對方尷尬,免得自己顯得咄咄逼人。 來說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 不能與人為善之人,最終必為他人所疏遠。 在人世間,最貼心的一句話永遠是:我懂你! 對待他人,無論是所愛的人還是萍水相逢的人,我們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理解,沉默、等待的時間為我們展露真相。 有修養的人:知人不評人。 魯迅先生之所以經常解剖社會、臧否人物,他解剖的其實是自己,「沒有一句罵人的話不能應用在他自己身上。」 如果沒有這般犀利的勇氣解剖自己,我們隨便說出的評論只能傷人而不利己,最後剩下惡毒之名。 因此,知人但不隨便評論人,既保護了他人,其實最後也保護了自己。
|
|||||||
報長的話:
喜歡學習電子報,而又還沒訂閱朋友,記得要訂閱喔,這樣您就不用等朋友轉寄,而能在每週二、五晚上九點,收到最鮮的"學習電子報",報長看著每天增加的訂閱人數心情真是高興 ^^,希望報長所發的故事能帶給大家歡樂,而您的訂閱則會帶給報長歡樂,最後祝大家萬事順心、笑遊人間 |
|||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