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來順應、未來不迎、當時不雜、既過不戀
曾國藩的一生並不算平坦,他直到五十歲才真正算得上是發跡。他是如何做到在前半生不聲不響,後半生厚積薄發的呢?
曾國藩說:物來順應、未來不迎、當時不雜、既過不戀。
真正的人生,從現在開始。
學會拒絕
一個人的成熟,是從學會拒絕開始的。
三毛說: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,就不要害怕拒絕他人。
關於拒絕這件事,最高情商的表現就是“能行就行,不行就不要勉強自己”。
其實任何一個人在提出要求的時候,就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準備,甚至他可能比你更認可拒絕這一選項。
曾國藩在渾濁的清代官場混跡數十載,較之身邊朋友的起伏動盪,他的官途卻是一路青雲。就是因為曾國藩清楚的明白,在官場上想要順遂,最重要的本事就是:懂得拒絕。
曾國藩為人清廉,可謂是那時官場中的一股清流,他從來不收受好處,即便是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,他也不收超過20兩以上的禮物。
他說:人有求於我,如不能應,當直告以故。切莫含糊,致誤乃事。
人和人之間,不會有突如其來的親昵。越級而來的熱情背後,必然是有求有需。
拿人錢財,替人消災。如果收下好處,又無法給予他人有利,那這份“小心意”終有一天會變成你生命裡的攔路虎。
所以,人到中年,更要學會拒絕。
與人交往中,能做的事,就全力以赴去做,不能做的,就乾脆拒絕。學會拒絕,人生輕鬆,該拒之門外就要果斷地拒之門外。
別佔便宜
古人云:得便宜一時,遭惡報一世。
總有人以為,佔便宜是聰明的表現,能從別人身上占到便宜,是精明的樣子;其實不然,貪小便宜,占人便宜,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,人到中年,不佔便宜,才是最清醒的作為。
曾國藩在《致諸弟•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益》這封信中寫到:
「發卷所走各家,一半系余舊友,惟屢次擾人,心殊不安。我自從己亥年在外把戲,至今以為恨事。將來萬一作外官,或督撫,或學政,從前施情於我者,或數百,或數千,皆釣餌也。」
他認為,所謂的“恩情”必然都是建立在有所圖謀上面,“施恩”越大,越像誘魚上鉤的餌料,放長線釣大魚。
這世上,沒有從天而降的餡餅,只有偽裝過的陷阱。
《菜根譚》中說,世事虧乃福,人情淡始長。
吃虧是一種人生智慧,有頭腦的人都擅長吃虧。只有愚鈍的人,才會處處算計,為了一點蠅頭小利,失去人心。
人到中年,不佔便宜,問心無愧;幫人難處,讓人心服。要相信,人生是一場輪回,你付出的所有,終有一日會在自己身上回應。
放下為先
曾國藩自言,前半生是抓得緊,所以事事摳搜,反倒沒有落得好處。
直到他真正走過坎坷,讀懂人生的蹉跎,才知道,原來,所謂的人生,是以“放下”二字開始。
曾國藩的“放下人生”不是主張消極悲觀的態度,而是凡事付出努力後的等待。
對於該做的事,盡全力做好,才能叫做拿得起;做完之後,不為結果輾轉反側,杞人憂天,才叫放得下。
正如他說得一樣,“君子但盡人事,不計天命,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。”
人世變化,世事無常。面對複雜無端的改變,保持內心的坦然和虔誠才最為重要。
人到中年,最怕陷入一念之間的執著,唯有一念放下,萬般才都自在。
《荀子•天倫》說:大巧在所不為,大智在所不慮。
人到中年,最大的成功就在於懂得“拿起”和“放下”。
聰明的人,身肩可挑萬古愁,但心胸間從來不留雲與月,只有困頓的人,才會為了浮雲飛絮,給心上多添負擔。
人生在世,當要學會事事從容,不念過往。一切隨緣,就是最好的開始。